2023年10月10日至12日,中德气候变化项目研讨会暨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讨论会在重庆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主办,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协办。生态环境部有关代表及相关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国际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永红、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卫、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实施NDC高级顾问陈轶星分别作了主旨发言。
蒋兆理强调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日益增长。他表示,必须制定计划周密、以科学为基础、务实有效的行动方案。本次培训旨在提高各省市对气候变化紧迫性的认识,促进创新,提高业务能力,改进政策实施,以满足地方需求。这一协同合作的模式正演变为一种全新的气候变化治理方案,以独特的省级行动方案推动气候适应治理新时代的到来。
李永红表示,中心作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环境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不断加强与东盟、澜沧江-湄公河、非洲、拉美、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交流与合作,并积极推动国内气候适应示范落地,逐步形成气候与生态环境合作国内外联动局面。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切实发挥好“中德气候变化-支持NDC实施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在提高地方气候适应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未来中心将继续借助国际国内合作网络,支撑服务国家重点区域和省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推动构建全球气候适应城市伙伴关系。
陈卫表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关部门系统性总结评估了“十三五”期间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效,并整体部署了“十四五”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下一步将按照气候司安排部署,编制《重庆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采取积极主动的适应行动,提升各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以高品质环境质量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建设。
陈轶星表示,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一直在气候司的指导下,开展了多个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项目,涉及气候减缓、碳达峰、碳中和、气候适应、气候投融资等领域。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业工作者,不仅需要关注全球升温的严峻形势,也要探索保证人们舒适生活的方式方法,这是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紧迫性的体现。
此次讨论会主要围绕两大主题展开:一是解读气候变化适应政策和行业经验,二是研讨中国省市的气候变化适应行动方案。其目的是提高地方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认识,促进地方行动方案的筹划和编制。讨论会期间,来自气象、水资源、农业、政府部门、卫生健康、基础设施、投融资等领域的十余位中外专家就各自领域的气候风险和适应战略分享了真知灼见。同时,来自16个地方省市部门的代表就本地区制定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现状、经验和挑战进行了讨论。与会代表一致表示,本次活动为地方气候变化适应规划的编制和后续实施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