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专家讨论减排路径和其政策扶持
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在安徽省和四川省举办水泥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研讨会,并组织对两家水泥厂的实地考察,旨在支持水泥行业的低碳发展。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和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协助组织了这两项活动。
水泥作为一个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其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中国总碳排放量的12%-13%。针对水泥行业碳减排的政策和技术研究,制定全国范围内减少水泥生产碳排放的实施计划,对于全面落实中国气候目标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项目与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合作,为两个省份的水泥行业制定碳减排路径。这些路径将作为水泥行业脱碳的路线图,整合欧盟包括德国的国际最佳实践和经验教训,为地方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和依据。
此次研讨会汇聚了国内外专家、政策制定者和行业代表,重点探讨水泥行业有效且具成本效益的脱碳政策和监管框架、国际最佳实践,以及最先进技术在减少碳减排方面的潜力。
此次交流的成果,将助力气候分析研究所(CA)的报告,不仅推动有关气候政策的讨论,还为政策制定者和行业领导者提供水泥行业转型指导。此外,交流会还支持项目合作伙伴安徽省和四川省即将发布的研究报告。
讨论国际最佳实践和政策经验教训
此次交流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与中国的利益相关方和政策制定者分享国际最佳实践,以及德国在水泥行业成功脱碳方面的经验教训。为此,来自于气候分析研究所和Carboneer公司的专家介绍了如何通过政策和融资组合来支持欧洲和德国的水泥行业,实现在不威胁其经济生活和竞争力的情况下实现与脱碳之间的平衡。政策激励和支持措施(如通过欧盟创新基金或德国碳差价合约计划),有效激励水泥和其他行业市场经营主体积极主动实现低碳化。尽管,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TS)等以市场为基础的机制尚未对碳减排产生明显效果,然而其收入已成功用于减轻水泥行业脱碳带来的财务负担。
中国水泥协会(CCA)全面介绍了中国水泥行业低碳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相关的政策环境。安徽省和四川省的项目合作伙伴介绍了他们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的合作进展,聚焦减污降碳措施及效果,并重点阐述两省目前在加快低碳发展方面面临的具体挑战。两省不仅强调了对碳减排的坚定承诺,还指出政策环境的重要性,因为有限的财政资源和政府资金支持对转型至关重要。
德国 KHD 公司和Thyssenkrupp Polysius公司的专家介绍了最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包括提高效率,减少电力和燃料消耗,碳捕获、储存和利用(CCUS),原材料回收和替代燃料利用等各个方面。其中还包括对德国《循环经济法》(Kreislaufwirtschaftsgesetz)的讨论,该法自 1994 年生效以来,有效促进了德国废料的减少和有效利用,实现了高回收率和高利用率。总之,德国在如何引导财政资源、制定明确一致的目标、促进水泥生产中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协同处理等方面的政策经验引起了中国利益相关方的极大兴趣,值得中国借鉴。
安徽海螺集团和合肥南方水泥的代表分享了各自公司当前在减少过程排放、提高回收利用率以及试点和采用 CCUS 技术方面的应用。在最后的圆桌讨论中,水泥行业的代表就如何在不危及经济前景的情况下成功实现行业脱碳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实地考察水泥工厂和 CCUS 示范区
除研讨会外,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还实地考察了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的芜湖海螺水泥厂。在这个示范工厂,海螺集团介绍了他们的智能工厂展厅、附近石灰石采石场的无人驾驶以及危险固废协同处理设施。此外,集团还向参观者介绍了二氧化碳储存项目。在另一家海螺集团白马山工厂,海螺集团介绍了他们在碳捕获、利用和储存方面的更多运用。其中包括利用二氧化碳生产干冰和啤酒,利用二氧化碳作为番茄肥料的自动化智能温室项目。
此次研讨会和实地考察加强了对减排措施的理解,水泥行业对社会至关重要,但也面临着碳减排巨大的压力。有利的政策环境是转型不可或缺的基础,也是激励创新和吸引投资的必要条件。众多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为本项目多个关于国家和省级减排途径和政策建议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意见。虽然水泥行业碳减排的挑战是巨大的,但它也强调了好的政策环境对其的扶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