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mate Cooperation China
On behalf of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Initiative (IKI)

COP28之后——气候与环境社群合作联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COP28结束后,作为德国联邦政府国际气候倡议(IKI)的一部分,GIZ 东亚分部实施的中德气候变化合作项目于2023年12月14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德气候与环境合作联络研讨会”。北京气候与环境从业者汇聚于该研讨会,促进彼此之间的联络和交流。

        德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处能源负责人Elena Finckh女士在开幕致辞中启动了研讨会。她提到,自2008年以来,IKI已批准了超过950个项目,总资金近60亿欧元。她提到中德之间对话日益增加,专家网络日臻完善。此外她还提到GIZ在应对气候相关挑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GIZ东亚的中德气候变化合作 – 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总监雷克鹏(Paul Recknagel)主持了活动的第一部分,该部分为专题交流,重点是COP28的主要成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提及本次女性参会者的高比例,他强调了促进性别平等的重要性,这也是IKI的一个主要目标。

专题交流—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主要成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照片来源:GIZ)

        在第一次演讲中,来自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研究数据创新部门主任刘哲博士强调气候行动必须迅速加快。令人震惊的是,《2023年气候行动状况》报告发现42项指标中只有一项符合2030年目标的轨迹,表明全球各个领域的进展的速度和规模都远远不够,以限制升温至1.5摄氏度。她对特定行业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需要加快相关行业气候行动的速度,包括将森林砍伐的年速度提高4倍,扩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速度提高6倍,淘汰发电中的煤炭速度要提高7倍,并使水泥生产脱碳速度应提高10倍以上。

中国气候与环境社群合作联络研讨会合照(照片来源:GIZ)

        气候分析研究所(CA)的Michiel Schaeffer教授介绍了COP28的大致情况,概述了谈判的背景,并总结了大会的主要收获。他提到了为了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科学目标一致,在2025年之前全球应达到排放峰值,相较2019年的排放量水平,到2030年之前要将排放量减少43%,到2035年需要减少60%,。然而,气候行动的挑战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多边信任和财政承诺方面。

        在讨论之后,来自GIZ东亚地区中德环境合作项目的项目总监Niels Thevs博士强调了湿地在提供和调节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实现气候变化缓解方面的重要性。他提到,德国的非政府组织几十年来一直在倡导湿地和泥炭地的保护,并提到格赖夫斯瓦尔德(Greifswald)湿地中心是将湿地恢复计划纳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议程的成功案例。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泥炭地保护及其参与者 – 德国示例”(照片来源:GIZ)

        随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主任程琛博士强调了需要协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行动的战略。通过详细阐述中国不同省份的案例,她阐述了以社区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生态恢复和公民科学,以及以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主流化为目标的基于数据的“自然观察”战略。

研讨会期间的交流联络活动(照片来源:GIZ)

        GIZ东亚的“气候、能源、环境及生物多样性”项目主任马丁·霍夫曼(Martin Hofmann)让各参会者更加关注2023年合作框架发展的关注,特别是第七次中德政府间磋商和德国政府的中国战略。

        研讨会的第二部分主要为交流环节。为当前中国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参与机构与相关方提供了相互了解彼此当前与未来项目的一个交流机会。为此,气候和环境社群讨论了在气候缓解、适应和环境领域的当前活动和未来重点领域。

更多与项目相关的活动

加快中国水泥脱碳进程

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在安徽省和四川省举办水泥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研讨会,并组织对两家水泥厂的实地考察,旨在支持水泥行业的低碳发展。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和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协助组织了这两项活动。

更多信息 »

中德气候变化合作项目气候适应能力交流团在德国和荷兰开展考察

2024年9月8日至15日,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的 “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 项目在德国和荷兰举办了针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考察活动。此次考察让与会者深入了解了欧洲的气候适应战略。通过与来自监管机构、智库和机构的专家进行深入讨论,考察团探讨了国家和城市层面的主要适应政策和实践。

更多信息 »

中德专家交流研讨会:推进中国各省的甲烷减排工作

甲烷作为一种强效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第二大因素,仅次于二氧化碳。近年来,在 COP26 的《全球甲烷承诺》等倡议及欧美各国战略的推动下,全球控制甲烷排放的努力不断加强。中国也积极采取有关措施,制定了《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旨在与国际社会共同推进全球甲烷减排工作。由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代表德国联邦经济与气候保护部(BMWK)实施的“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 项目,通过在山东和广东等重点省份推动制定甲烷减排战略,为中国的甲烷控排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更多信息 »

Contact Us

Email:
climatechangechina@giz.de
Address:
Sunflower Tower 1100 (11F)
37 Maizidian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100125 Beijing, PR China

LinkedIn: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