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上,由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领导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由国家主席习近平特别任命的、拥有丰富会议经验的中国气候特使解振华一同出席。由于新冠疫情,习近平主席本人没有前往格拉斯哥。
在会议期间,中国与其他国家一同签署了几项重要的多边协议,如《关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领导人宣言》,该宣言鼓励在全球范围内采取行动打击毁林行为。另一份得到中方支持的文件是《格拉斯哥突破议程》,它涉及到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发展,并要求签署国支持使用无排放的能源。
由欧盟和美国共同牵头起草的《全球甲烷承诺》,尽管有100多个国家承诺到2030年至少减少30%的甲烷排放量,但该承诺并没有得到中方的认可和签署。中方批评其未能解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减排负担的不平等分配问题。在会议过程中,中国代表反复强调,发达国家至今没有履行其在财政上支持发展中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的承诺。要求各方停止建造有增无减的煤电厂的《全球煤炭向清洁能源转型声明》也没有被中国代表签署。
尽管不是会议正式议程的一部分,但11月11日发布的《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是会议背景下的一个重大事件,令许多观察家感到惊讶。两国的特别气候代表团在过去一年中一直在举行会议,据说已经进行了大约30次在线讨论。作为这些会谈的结果,一份初步《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于4月发布。《格拉斯哥宣言》的文本是由中方气候特使解振华和总统气候变化特使约翰·克里谈判达成的。宣言承诺继续进行持续的努力,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的短期行动,并提及未来十年采取的措施。双方都承认气候变化的现实,并承诺在2025年更新其在2035年前的国家自主贡献。
虽然中国没有签署关于甲烷的多边承诺,但其与美国的双边宣言大力强调共同努力,支持在不久的将来减少甲烷排放。中国宣布不久将提交一份关于甲烷的国家自主贡献,两个签署国都承认该气体对近期气候行动的重要性。许多专家认为减少甲烷是缓解气候变化的一个快速和有效的方法,因为该气体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比二氧化碳短得多。《格拉斯哥宣言》还包括一个关于加强对森林砍伐的斗争的段落。
尽管最终的《格拉斯哥气候公约》中关于限制煤炭使用的表述在最后一刻被削弱了(由“逐步淘汰”改为“逐步减少”),但观察家们一致认为,在国际气候协议中首次明确提及化石燃料是一次突破,并为未来对该主题的阐述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