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中国水泥脱碳进程
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在安徽省和四川省举办水泥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研讨会,并组织对两家水泥厂的实地考察,旨在支持水泥行业的低碳发展。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和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协助组织了这两项活动。
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正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对实现经济和社会深刻转型的坚强决心。中德气候变化合作得到了德国联邦政府的支持,受国际气候倡议(IKI)资助,由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负责执行。
为了促进中德气候变化政策对话,加快两国气候行动,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旨在为利益相关者创建一个技术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平台,不仅便于分享经验教训,还有助于利益相关者提振气候雄心,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
我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在安徽省和四川省举办水泥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研讨会,并组织对两家水泥厂的实地考察,旨在支持水泥行业的低碳发展。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和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协助组织了这两项活动。
2024年7月至8月,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以及安徽省和湖南省生态环境厅的支持下,作为“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的一部分,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组织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应用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LEAP)建模工具的培训,为政策制定者制定和完善相关战略、政策和行动计划提供技术支持。
2024年7月21日至7月25日,来自中国深圳巴士集团的六位电动巴士和电动出租车运营方面专家赴印尼前往Urban-Act项目试点城市巴东和棉兰进行交流活动。此次交流活动由GIZ中国和GIZ印尼办公室共同组织,通过与当地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的座谈以及实地考察,重点关注当地公交电动化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发展,旨在优化公交系统,推广气候友好型公共交通解决方案。
2024年9月8日至15日,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的 “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 项目在德国和荷兰举办了针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考察活动。此次考察让与会者深入了解了欧洲的气候适应战略。通过与来自监管机构、智库和机构的专家进行深入讨论,考察团探讨了国家和城市层面的主要适应政策和实践。
甲烷作为一种强效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第二大因素,仅次于二氧化碳。近年来,在 COP26 的《全球甲烷承诺》等倡议及欧美各国战略的推动下,全球控制甲烷排放的努力不断加强。中国也积极采取有关措施,制定了《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旨在与国际社会共同推进全球甲烷减排工作。由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代表德国联邦经济与气候保护部(BMWK)实施的“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 项目,通过在山东和广东等重点省份推动制定甲烷减排战略,为中国的甲烷控排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臭氧层联盟(COPA)项目下,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和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FECO)合作开展制冷剂生命周期管理问题。
2024 年 8 月,GIZ和FECO实地考察了位于杭州上虞的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制冷剂的生命周期并分析其相关的管理实践。 此次考察主要侧重于制冷剂回收,这是其生命周期中的关键环节。
2024 年 3 月 7 日,国务院出台了《旨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更新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根据方案设想,到 2027 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化、旅游、医疗等各行业投资规模将比 2023 年增长 25%以上。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3月17日发布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意见》指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区域差异,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支持中国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线上交易以来,年均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比例超过40%。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纳入2257家发电企业,累计成交量约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效应初步显现。在2019年至2022年,全国碳市场经历了两个履约周期,只覆盖发电行业,更多行业将需要被纳入。期间,企业排放报告数据造假问题突出,涉及重点排放企业和技术服务机构。而中国还没有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难以满足规范交易活动、保障数据质量、惩处违法行为等实际需要,急需制定专门行政法规,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管理提供明确法律依据,保障和促进其健康发展。
2023年11月8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与国家能源局(NEA)发布了一项关于建立煤电容量定价机制的政策通知。该政策提议将将现行煤电单一制电价调整为两部制电价,包括容量定价和电量定价。电量定价是市场导向的,反映电力供需动态和煤价变化。煤电容量电价按照回收煤电机组一定比例固定成本的方式确定。大多数省份的煤电厂的容量电价为每千瓦100人民币(约合12欧元),而在七个具有更高可再生能源份额的省份,这一定价为每千瓦165人民币(约合20欧元)。这些省份包括河南、湖南、重庆、四川、青海、云南和广西。从2026年开始,所有煤电厂的容量定价将至少为每千瓦165人民币。
2023 年 11 月 7 日,生态环境部与包括外交部在内的其他十个部委共同发布了一份备受瞩目的旨在控制甲烷排放的行动计划。这份文件的发布对于世界上最大的甲烷排放国中国而言相当关键。
生态环境部(MEE)于 2023 年 10 月发布了年度气候行动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该报告题为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概述了中国近期在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举措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