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mate Cooperation China
On behalf of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Initiative (IKI)
关于我们

中德气候合作

 

    

       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正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对实现经济和社会深刻转型的坚强决心。中德气候变化合作得到了德国联邦政府的支持,受国际气候倡议(IKI)资助,由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负责执行。

        为了促进中德气候变化政策对话,加快两国气候行动,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旨在为利益相关者创建一个技术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平台,不仅便于分享经验教训,还有助于利益相关者提振气候雄心,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

 

我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 气候政策(减缓、适应、透明度)
  • 气候变化三方合作
  • 实施国家自主贡献地方合作
  • 工业脱碳
  • 碳市场
  • 可持续金融、气候金融
  • 《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基加利修正案》
  • 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减排

活动

《维也纳公约》迎来40 周年:推动制冷可持续解决方案 — R290技术

2025年3月22日,是《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40周年纪念日。在过去的四十年间,家电行业为全球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率先采用了碳氢制冷剂(如R600a)。该行业仍在积极持续推动在空调系统中采用 R290(丙烷)天然工质制冷剂,践行其可持续环境的实践承诺。

从校园到气候行动: 重构绿色未来交通模式

可持续交通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柱。在各国努力减少碳排放的过程中,货运行业仍然是最具挑战性的脱碳领域之一。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创新的解决方案、支持性的政策框架和强有力的国际合作。年轻的专业人士和未来的领导者都在这一努力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带来新的视角,并促进关于可持续交通的国际对话。在此背景下,2025 年 4 月 3 日,德国专家在北京交通大学对话百余名中国学生,就可持续货运和气候保护议题展开讨论。

IKI小额赠款支持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教育

国际气候倡议(IKI)通过小额赠款支持在中国广东省建立有效的气候变化教育模式。从2023年5月到2024年12月,中山市小榄低碳发展促进中心成功实施了一个让师生都受益的气候变化教育项目。目的是提高人们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认识。

深化中德合作,共促甲烷减排—— “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 开展欧洲实地交流访问

为推动中德气候变化合作进程,深化中国甲烷减排能力建设,2025年3月23日至30日,由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中国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组织的甲烷减排交流团顺利完成了对德国和法国的实地考察和交流。此次代表团成员来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山东省科学院、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低碳发展中心等单位,汇聚了众多技术专家及政府代表。

GIZ举办研讨会以支持中国省级气候变化适应战略实施

GIZ于2024年12月至2025年3月期间举办了三场研讨会,旨在促进中外适应专家之间的同行交流,并支持中国《国家气候变化适应战略2035》的地方层面实施。这些研讨会是中德气候变化合作——《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的一部分,旨在评估风险并增强广西、陕西和四川三个项目合作省份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韧性。与中国省份的交流从一系列研讨会、实地考察和双边交流开始,并且与前往德国和荷兰的学习考察紧密联系。全球气候科学和政策咨询机构Climate Analytics为该项目提供了国际适应专家支持。 

2024 年秋季赴欧洲考察可持续和气候金融问题

2024 年 10 月 13 日至 20 日,中德气候变化合作项目(Climate Partnership)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协会(CIFA)合作,组织了可持续发展与气候融资欧洲考察活动。此次考察促进了中国、德国和欧盟之间就可持续金融框架和政策、统一国际标准以及调动符合《巴黎协定》绿色和低碳转型目标的资金流等问题进行对话。

新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3月17日发布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意见》指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区域差异,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更多信息 »

中国国务院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支持中国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线上交易以来,年均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比例超过40%。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纳入2257家发电企业,累计成交量约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效应初步显现。在2019年至2022年,全国碳市场经历了两个履约周期,只覆盖发电行业,更多行业将需要被纳入。期间,企业排放报告数据造假问题突出,涉及重点排放企业和技术服务机构。而中国还没有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难以满足规范交易活动、保障数据质量、惩处违法行为等实际需要,急需制定专门行政法规,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管理提供明确法律依据,保障和促进其健康发展。

更多信息 »

中国计划建立煤电容量定价机制

2023年11月8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与国家能源局(NEA)发布了一项关于建立煤电容量定价机制的政策通知。该政策提议将将现行煤电单一制电价调整为两部制电价,包括容量定价和电量定价。电量定价是市场导向的,反映电力供需动态和煤价变化。煤电容量电价按照回收煤电机组一定比例固定成本的方式确定。大多数省份的煤电厂的容量电价为每千瓦100人民币(约合12欧元),而在七个具有更高可再生能源份额的省份,这一定价为每千瓦165人民币(约合20欧元)。这些省份包括河南、湖南、重庆、四川、青海、云南和广西。从2026年开始,所有煤电厂的容量定价将至少为每千瓦165人民币。

更多信息 »

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 2023 年气候行动报告

生态环境部(MEE)于 2023 年 10 月发布了年度气候行动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该报告题为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概述了中国近期在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举措和战略。

更多信息 »

Contact Us

Email:
climatechangechina@giz.de
Address:
Sunflower Tower 1100 (11F)
37 Maizidian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100125 Beijing, PR China
Newsletter:
IKI China (in “Project and programme newsletters” section)

LinkedIn: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