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 (GIZ)联合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和世界银行共同发布《碳排放权交易实践手册:设计与实施》(第二版)并举办线上研讨会
北京时间2022年3月22日下午,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联合ICAP 和世界银行举办网络研讨会,在线发布中文版《碳排放权交易实践手册:设计与实施》(第二版)。
生物多样性、气候和环境团队(BCE)的项目业务是GIZ中国三大重点领域之一。该团队目前由三个技术小组管理7个项目(气候政策组、碳市场和气候金融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组)。该团队开展的项目明确认识到大力支持中国发展实施有效的气候和环境政策,与中国开展国际气候治理合作,对保护全球公共产品至关重要。
鉴于中国是新兴经济体,在国际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合作注重交流和相互学习。领导其合作的中德双方部委分别是德意志联邦环境、自然保护与核安全部(BMU)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MEE)。双方合作的基础是《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中德环境与气候变化工作组会的年度会议。
除了促进双方部委间对话,GIZ还协助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工业和建筑领域能源效率。其他项目还包括,省级低碳发展战略、引入中国国家碳交易制度以及支持国家自主贡献(NDC)的实施。
北京时间2022年3月22日下午,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联合ICAP 和世界银行举办网络研讨会,在线发布中文版《碳排放权交易实践手册:设计与实施》(第二版)。
2021年11月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缔约方大会第二十六次会议)的周边活动“气候与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土地政策:中欧合作的科学挑战和亮点”在格拉斯哥举行。本次活动由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JRC)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实施的巴黎协定履约战略伙伴关系项目(SPIPA)主办。
为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推动江苏光伏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1年12月29日,由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和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联合组织的江苏光伏全产业链碳中和路径分析研讨会在南京顺利召开。
目前,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领域,无论是在科研成果,还是工业生产方面,全球都处于探索和早期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中德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网络研讨会于2021年11月26日顺利举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探索差异化的气候投融资体制机制,2021年12月23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其他8个行政机关和金融单位,即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银保监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和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管局)下发了《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并附《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草案)》),这被认为是启动气候融资和投资试点工作的决定。
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MCDF)是国际开发融资领域一项新的、但具有前瞻性的重要倡议,由中国在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论坛上发起,现已得到全球八家主要国际开发银行的认可。
10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公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通过门户网站和专门的微信平台,公民们参与了该文件的规划过程。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上,由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领导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由国家主席习近平特别任命的、拥有丰富会议经验的中国气候特使解振华一同出席。
分类法是可持续经济活动的详细清单,支持投资者做出长期的绿色和可持续投资决策,从而促进绿色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