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mate Cooperation China
On behalf of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Initiative (IKI)
项目执行

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

中国作为世界上每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国能否成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气候雄心,对于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至关重要,即将全球升控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2°C最好是1.5°C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温室气体减排奠定了基础。虽然国家层面的气候目标高度重视脱碳路径的规划然而,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实施方案上仍存在不少挑战。尤其是地方层面往往缺乏必要知识和能力有的放矢落实气候减缓与适应的相关措施 

在此背景下,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为全面推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NDCs)实施以及中国十四规划气候政策和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信息,并加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气候政策协调与落实成效该项目旨在促进德国欧洲和中国政策制定者、学术界智库和私营部门代表之间的交流,并与选定的省级行政区、城市和部门展开合作,为中国经济尽早实现雄心的温室气体减排、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适应气候变化,该项目与选定的省市合作,开展气候风险评估,制定地方气候变适应计划,以降低气候变化对居民基础设施和地方经济影响。 

该项目涵盖气候治理和立法、气候变化减缓适应以及气候投融资。它也是德国政府在中国的国际气候倡议(IKI)的交流桥梁,为知识管理和网络连接提供了一个平台。 

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项目是国际气候倡议(IKI的双边项目,委托德国联邦经济事务和气候部(BMWK,其中方政治合作伙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与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联合执行该项目,气候分析研究所与新气候研究所该项目提供国际气候政策研究建议。此外,该项目还来自中国和德国的多个行业部门合作伙伴以及各省生态环境厅和地方智库合作,助力行业领域与地方层面的气候行动研究。 

项目执行期
09/2020

01/2026
委托方

我们的工作内容

  • 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

    温室气体减排

    有效实施省级、市级治理层面以及各工业部门的减排目标,对于中国实现国家气候目标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地方层面在实施中国国家自主贡献(NDC)的技术知识与专业能力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因此,项目聚焦与行业伙伴及七个合作省份的合作,推动减排和脱碳进程。项目为地方政府提供最佳范例与实践经验、政策评估和政策建议,并组织中德专家开展知识交流。项目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工作集中在几个关键领域:a) 促进国家层面减排监管和政策框架的交流;b) 就水泥行业去碳化战略和路线图向选定省份提供建议;c) 促进水泥生产厂试点采用最先进的能效措施。此外,该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工作还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领域的活动:支持甲烷减排计划的制定、促进交通部门的减排、加快采用可再生能源和逐步淘汰居民取暖用煤、推进县级结构转型和公正过渡,以及促进工业园区污染控制与温室气体减排之间的协同作用。
  • 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

    气候治理与立法

    该项目旨在加强中德专家在气候政策和立法、机构管理与协调机制等领域展开对话,助力中国开展气候行动。该项目为中国政策制定者提供国际最佳实践和经验,兼顾不同行政级别的气候治理(包括欧盟、国家层面和次国家层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该项目旨在向中方政治合作伙伴生态环境部,以及次国家层面的机构部门,通过研究报告和研讨会的形式,提供知识和经验。中国政府决心加强气候政策的立法框架,并一直致力于开展深入的国际交流和研究。因此,该项目还促进德国国家气候保护法以及次国家层面(联邦州层面)相关法律的专家交流,以全面有效地推动气候和环境协同保护。同时,经验交流与考察还包括德国有关气候变化法的诉讼经验。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determined to strengthen its legislative framework for climate policy and has been engaging in intensiv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research. The project therefore facilitates expert exchange on the German national climate protection law as well as the relevant laws on subnational level (i.e. Bundesländer, federal state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protect the climate and the environment. This dialogue is complemented by an exchange on German experiences with litigation in the field of climate law as well as practical exchanges in the course of study tours.
  • 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

    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国高度暴露于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许多地区和城市因为地理和当地条件的原因,暴露度和脆弱性较高。许多地方正面临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如极端高温和暴雨,以及气温和海平面上升,但尚未制定系统的气候变化适应规划。地方层面的气候变化适应工作是中国《国家气候变化适应战略2035》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政府的高优先级事项。为了支持地方适应政策和行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该项目助力中国三个省份的地方政府和省级研究中心开展国际合作,提供欧洲最佳实践范例,如气候影响与风险评估的方法、加强生态系统韧性的措施,并协助制定符合当地需求的适应计划。 此外,在该项目推动下建立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适应监测和指标体系,将有助于循证决策。
  • 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

    气候投融资

    该项目还大力支持中国伙伴地区和城市根据当地需求,改进气候投融资战略和气候融资渠道。在陕西、四川、重庆和北京等多个地方开展的气候投融资试点促成了国际研讨会和政策对话。通过提供德国和欧盟在城市气候投融资、企业碳核算和其他方面的最佳实践范例,该项目帮助地方决策者和利益相关方提高专业能力,以动员和利用更多的投资来开展气候行动。
  • 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

    IKI项目交流

    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还不同执行机构的IKI项目,提供网络和知识共享功能。该项目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促进IKI项目之间的互联互通,还增进在华环境与气候社群的互动。借助IKI季度新闻报道、IKI在中国climatecooperation.cn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其他宣传渠道,政策新闻和项目活动报道,定期与利益相关方和公众分享。

山东省的减排工作

土地面积:155,800平方公里,人口:1.0123亿,2023年人均
GDP:90,950元人民币 (约11,800欧元)
山东省的能源结构主要依赖高碳化石燃料,煤炭消费占比超过50%,且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有限。省内经济活动活跃,能源消耗大,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减排潜力巨大。为此,GIZ与当地合作伙伴——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开展中德气候政策比较研究,旨在为地方气候主管部门提供更为有依据的政策建议。

此外,项目还聚焦于面向山东省地方政策制定者和专家的甲烷排放控制政策交流。山东省电力、废弃物处理和农业领域的甲烷排放量较高,存在巨大的减排潜力。目前,该项目正在开展关于甲烷排放和有效减排策略的研究,借鉴德国的最佳实践,并致力于建立可靠的监测报告核查机制(MRV)。

陕西省的减排与适应工作

面积:205,624平方公里,人口:3954万,2023年人均
GDP:85,447元人民币 (约11,000欧元)
陕西省是中国重要的煤矿开采、加工和供应省份,且拥有较大的制造业。陕西积极推动经济和产业转型,但在县级层面实施时面临挑战。该项目与两个县合作,分别是农业和制造业较为发达的眉县,以及以煤矿开采和火电为主的麟游县。项目与西安石油大学合作,制定县级低碳发展路线图,并向省生态环境厅提供政策建议,以推动陕西省实现碳排放提前达峰和低碳发展。

此外,为了推动陕西省及其他地区城市气候变化适应的进展,该项目正在促进有关铜川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及相应对策的研究和分析。

安徽省的减排工作

面积:140,100平方公里,人口:6121万,2023年人均
GDP:76,830元人民币 (约9,900欧元)
作为传统的能源密集型和高排放行业,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约占中国总碳排放量的12%-13%。安徽省是中国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省,已连续15年排名全国第一。因此,针对水泥行业碳减排政策的研究对于安徽省实现气候目标以及中国实现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至关重要。

该项目与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同制定安徽水泥行业低碳发展的路径。此外,项目通过提供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LEAP)培训,为安徽水泥行业的未来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减排模型,为制定中长期脱碳政策奠定基础。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适应工作

土地面积:237,600平方公里,人口:5027万,2023年人均
GDP:54,005元人民币 (约7,000欧元)
红树林是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生长在普通树木无法生长的、海岸潮间带的咸淡水中。红树林不仅提供了鱼类的栖息地、丰富物种的栖息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还能够固存大量的碳,因此,红树林被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自然解决方案。它不仅作为重要的碳汇,还能保护海岸线的生态系统。

广西是中国红树林的关键区域,拥有全国33%的红树林资源。然而,广西的红树林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尤其是海岸风暴频率和强度的增加,以及气温和海平面上升。该项目通过支持广西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有关红树林地区脆弱性评估指数体系的开发,旨在提高广西红树林的气候适应能力,保护这些敏感生态系统免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

内蒙古的减排工作

面积:1,183,000平方公里,人口:2396万,2023年人均
GDP:102,677元人民币 (约13,300欧元)
内蒙古地区的取暖能源高度依赖煤炭,其中项目合作伙伴城市呼伦贝尔和鄂尔多斯是典型例子。内蒙古在低碳发展和可再生能源取暖领域拥有巨大的未开发潜力。除了对气候的影响和对实现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的贡献外,煤炭脱碳及减少其他污染物排放还能大大改善该地区的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然而,减排工作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城市化、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人口增长导致内蒙古地区对住宅取暖的需求迅速上升。

在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低碳发展中心(隶属于生态环境厅)的支持下,项目开展了有关低碳取暖路径研究。该研究显示太阳能、热能和电热泵可以为内蒙古提供零排放的大规模取暖解决方案。然而,该研究强调开展示范和试点的必要性,并通过增加技术支持并明确推广应用,以克服成本障碍并避免碳锁定。

四川省的减排与适应工作

面积:486,000平方公里,人口:8368万,2023年人均
GDP:71,835元人民币 (约9,300欧元)
四川省资源丰富,拥有庞大的工业经济。四川省地处四川盆地、长江和黄河上游,以及青藏高原,地理环境多样,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该项目在四川省的气候变化减排与适应工作中提供支持。在减排方面,项目重点关注水泥行业,与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合作,借鉴国际最佳实践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和碳排放。根据评估绿色转型的挑战,确定脱碳路径,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在适应方面,项目正在评估青藏高原和成都市的中长期气候影响与风险,分析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损失成本。基于初步评估,项目将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制定增强气候适应性的策略,并为实施提供量身定制的政策建议。

广东省的减排工作

土地面积:179,800平方公里,人口:1.2706亿,2023年人均
GDP:106,986元人民币 (约13,900欧元)
甲烷是广东省第二大温室气体。2020年,废弃物管理约占广东省甲烷排放量的47%,是最大的排放源,其次是农业活动,占约45%。为解决这一问题,广东省于2024年8月发布了《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旨在到2025年建立甲烷排放控制的政策、技术和标准框架。

为了支持广东省实现甲烷减排目标,该项目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开展关于甲烷排放监测报告核查机制(MRV)的研究,提供德国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推动制定有效的甲烷排放减缓战略,并为确定合适的甲烷排放控制技术提供国际参考。

湖南省的减排工作

面积:211,800平方公里,人口:6568万,2023年人均
GDP:75,938元人民币 (约9,800欧元)
近年来,交通领域的碳排放持续增加,目前已占中国碳排放量的10%以上。该项目与湖南省环境研究院合作,为湖南省交通行业提前实现碳达峰和长期脱碳目标,制定路线图。由于湖南旨在推动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LEAP)模型的应用,为制定交通政策和气候变化减缓评估提供信息,项目为当地研究人员举办了一系列量身定制的建模培训。此外,项目借鉴交通行业低碳发展的国际最佳实践和经验教训,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推动交通系统绿色低碳建设。

合作伙伴

新闻

加快中国水泥脱碳进程

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在安徽省和四川省举办水泥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研讨会,并组织对两家水泥厂的实地考察,旨在支持水泥行业的低碳发展。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和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协助组织了这两项活动。

更多信息 »

中德气候变化合作项目气候适应能力交流团在德国和荷兰开展考察

2024年9月8日至15日,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的 “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 项目在德国和荷兰举办了针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考察活动。此次考察让与会者深入了解了欧洲的气候适应战略。通过与来自监管机构、智库和机构的专家进行深入讨论,考察团探讨了国家和城市层面的主要适应政策和实践。

更多信息 »

中德专家交流研讨会:推进中国各省的甲烷减排工作

甲烷作为一种强效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第二大因素,仅次于二氧化碳。近年来,在 COP26 的《全球甲烷承诺》等倡议及欧美各国战略的推动下,全球控制甲烷排放的努力不断加强。中国也积极采取有关措施,制定了《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旨在与国际社会共同推进全球甲烷减排工作。由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代表德国联邦经济与气候保护部(BMWK)实施的“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 项目,通过在山东和广东等重点省份推动制定甲烷减排战略,为中国的甲烷控排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更多信息 »

Contact Us

Email:
climatechangechina@giz.de
Address:
Sunflower Tower 1100 (11F)
37 Maizidian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100125 Beijing, PR China

LinkedIn: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