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中国水泥脱碳进程
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在安徽省和四川省举办水泥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研讨会,并组织对两家水泥厂的实地考察,旨在支持水泥行业的低碳发展。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和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协助组织了这两项活动。
中国作为世界上每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能否成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实现气候雄心,对于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至关重要,即将全球升温控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2°C以内,最好是1.5°C。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为温室气体减排奠定了基础。虽然国家层面的气候目标高度重视脱碳路径的规划,然而,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实施方案上仍存在不少挑战。尤其是地方层面,往往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有的放矢地落实气候减缓与适应的相关措施。
在此背景下,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为全面推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NDCs)实施,以及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气候政策和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信息,并加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气候政策协调与落实成效。该项目旨在促进德国、欧洲和中国政策制定者、学术界、智库和私营部门代表之间的交流,并与选定的省级行政区、城市和部门展开合作,为中国经济尽早实现有雄心的温室气体减排、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为适应气候变化,该项目还与选定的省市合作,开展气候风险评估,制定地方气候变化适应计划,以降低气候变化对居民、基础设施和地方经济的影响。
该项目涵盖气候治理和立法、气候变化减缓、适应以及气候投融资。它也是德国政府在中国的国际气候倡议(IKI)的交流桥梁,为知识管理和网络连接提供了一个平台。
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项目是国际气候倡议(IKI)的双边项目,受委托于德国联邦经济事务和气候保护部(BMWK),其中方政治合作伙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与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联合执行该项目,气候分析研究所与新气候研究所为该项目提供国际气候政策研究建议。此外,该项目还与来自中国和德国的多个行业部门合作伙伴以及各省生态环境厅和地方智库合作,助力行业领域与地方层面的气候行动研究。
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在安徽省和四川省举办水泥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研讨会,并组织对两家水泥厂的实地考察,旨在支持水泥行业的低碳发展。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和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协助组织了这两项活动。
2024年9月8日至15日,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的 “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 项目在德国和荷兰举办了针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考察活动。此次考察让与会者深入了解了欧洲的气候适应战略。通过与来自监管机构、智库和机构的专家进行深入讨论,考察团探讨了国家和城市层面的主要适应政策和实践。
甲烷作为一种强效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第二大因素,仅次于二氧化碳。近年来,在 COP26 的《全球甲烷承诺》等倡议及欧美各国战略的推动下,全球控制甲烷排放的努力不断加强。中国也积极采取有关措施,制定了《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旨在与国际社会共同推进全球甲烷减排工作。由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代表德国联邦经济与气候保护部(BMWK)实施的“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 项目,通过在山东和广东等重点省份推动制定甲烷减排战略,为中国的甲烷控排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