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mate Cooperation China
On behalf of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Initiative (IKI)

中欧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

        2023年7月10日下午,在 “支持落实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促进气候投融资能力建设” 专题研究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联合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成功举办 “中欧国际气候投融资研讨会” 。来自中欧双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与研究机构的40余名嘉宾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线下参会人员合影(图片来源:GIZ)

开幕致辞

        会议由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碳中和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毅研究员主持。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综合处处长丁辉、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处能源与气候官员Elena Finckh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陈文开参加会议并致辞。

 

        丁辉处长重点介绍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启动近一年以来取得的主要进展。他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政策合力,优化市场环境、促进多种要素向气候投融资领域聚集,组织开展试点评估工作、总结问题经验,动员金融机构力量、推动气候友好型项目落地。他表示,希望未来与德方就气候投融资相关的工作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

 

        Elena Finckh介绍了德国和欧盟的气候投融资与可持续金融的政策进展,指出中德与欧盟已积累了很多绿色金融的经验,并且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希望双方能互相学习交流,共同面对机遇与挑战。她表示,中德合作已持续40多年,GIZ作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在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文开书记指出,气候投融资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完善气候投融资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促进全社会资金更多流向绿色低碳领域,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注入新动力。中国和欧盟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贡献者,中欧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长期保持友好合作,都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她同时希望双方凝聚共识,在推动气候投融资创新和双碳工作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主旨发言

        王毅主任主持了主旨报告环节。

 

        首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碳中和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谭显春研究员介绍了中国 “双碳” 政策框架及气候投融资制度创新。她介绍了中国碳中和政策框架体系和中国气候投融资制度创新及试点进展。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需要高达百万亿人民币的资金支持,近年来中国在绿色金融框架下大力推动气候投融资发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是气候投融资的重要抓手。她指出,下一步应从加快推进试点成效评估工作、加强模式和工具创新、强化能力建设和交流合作等方面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

 

        Climate & Company首席运营官、联合创始人Ingmar Jürgens分享了德国与欧盟气候投融资的政策框架、宏观战略、风险管理工具与市场实践。首先,他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倡导欧盟、德国与中国加强同侪交流,不仅可以从伙伴国家的成功实践中学习,也可以从一些金融工具的市场失灵或不完善甚至失败经验中获得启发,加以借鉴。其次,他强调了气候风险管理、环境信息披露与透明度的重要性。最后,他重点介绍了德国政府发行的绿色主权债券及其采用的 “孪生债券” 的发行方式,即绿色主权债券发行对照一只常规德国主权债券,两只债券被赋予相同的久期、利率、计息日和到期日,以提高绿债流动性并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

 

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环节的发言,由GIZ可持续金融项目主任祁岚主持。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原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就 “金融支持低碳发展” 做专题报告。他回顾了绿色金融标准的发展过程,分别介绍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绿色信贷指引》和《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他重点介绍了绿色信贷产生的环境效益以及金融机构开展绿色绩效评估方面的工作,同时分享了双碳目标下的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央行推出的碳减排的工具。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环境规划与管理系系主任王灿做了题为 “建设项目库促进气候投融资” 的专题报告。他建议,项目库筛选时要考虑项目的气候效益、可持续发展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建议生态环境部在试点过程中推动项目库建设,并与地方实践、行业实践串联。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中国区负责人谢文泓就 “《中欧共同分类目录》下的气候投融资契机” 做专题报告。他指出《中欧共同分类目录》的价值在于,识别和对比不同的司法辖区关于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共识,推动标准的可比性和互认性以及共同使用性,从而降低跨境交易成本,促进绿色资本的跨境流动,减少 “洗绿” 风险。

 

        新气候研究所Katharina Lütkehermöller在题为 “欧洲城市气候投融资最佳实践” 的专题报告环节引用了欧洲城市所采纳的气候投融资最佳工具及案例,包括瑞典斯德哥尔摩发行的绿色市政债券,瑞典Helsingborg发行的城市可持续挂钩贷款,以及法国Brittany地区参考《欧盟可持续分类目录》对其政府支出进行分类,进而采取绿色/气候预算方式来支持实现环境与气候目标。她强调,城市层面需要制定与所在国的国家层面气候目标相一致的气候投融资路线图,明确投融资需求、资金来源,充分利用城市资源禀赋,开发并优选气候投融资项目,吸引投资者。

 

圆桌论坛

        在圆桌讨论环节,来自公共和私营机构的七位专家讨论了资金如何支持气候减缓和适应的目标。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气候组联合组长祁岚女士主持了圆桌讨论。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企业客户部首席运营官熊伟首先从私营部门商业银行的角度,讨论如何看待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他同时介绍德意志银行把 “气候金融” 作为一项业务进行推广,为其服务的实体企业定制可持续的低碳解决方案和融资方案。 国家开发银行行业三部绿色金融处处长刘扬指出,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开发性金融必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国家开发银行引领创新融资模式,不断丰富绿色金融的产品和服务。 欧洲投资银行(EIB)项目官员赵璐介绍, EIB作为欧洲政策性银行, 是世界上最大的借债和投融资的机构,同时也是一家绿色先锋银行、气候银行,其在华主要业务全部与气候变化相关,主要业务包括林业、能源和交通领域。 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孙轶颋探讨了政府、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关系,提出政府要起到五大作用,包括引导、激励、服务、协同和培育作用。 南开大学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保险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魏钢介绍了气候风险分布和暴露对灾害的影响以及对修复重建的评估,同时指出巨灾风险保障制度资金需求量大,强调公共财政体系内融合金融工具来应对极端灾害风险的重要性。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碳达峰碳中和协同推进中心)副主任级咨询师张嫄研究员表示,GIZ搭建的专家交流平台为气候投融资和可持续金融提供了很好的助力,发挥 “引智” 及能力建设的作用。 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贾秋淼围绕 “金融支持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 介绍了北京市在气候投融资试点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和代表性的政策,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总结了主要的抓手。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UNDP驻华代表处政策研究中心、法国兴业银行、瑞典北欧斯安银行有限公司(SEB)、中国银行伦敦研究中心,以及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气候金融研究院等机构参加了本次会议。

更多与项目相关的活动

中德气候变化合作项目气候适应能力交流团在德国和荷兰开展考察

2024年9月8日至15日,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的 “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 项目在德国和荷兰举办了针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考察活动。此次考察让与会者深入了解了欧洲的气候适应战略。通过与来自监管机构、智库和机构的专家进行深入讨论,考察团探讨了国家和城市层面的主要适应政策和实践。

更多信息 »

中德专家交流研讨会:推进中国各省的甲烷减排工作

甲烷作为一种强效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第二大因素,仅次于二氧化碳。近年来,在 COP26 的《全球甲烷承诺》等倡议及欧美各国战略的推动下,全球控制甲烷排放的努力不断加强。中国也积极采取有关措施,制定了《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旨在与国际社会共同推进全球甲烷减排工作。由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代表德国联邦经济与气候保护部(BMWK)实施的“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 项目,通过在山东和广东等重点省份推动制定甲烷减排战略,为中国的甲烷控排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更多信息 »

通过与不同企业直接合作,深入分析制冷剂管理情况 

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臭氧层联盟(COPA)项目下,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和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FECO)合作开展制冷剂生命周期管理问题。

2024 年 8 月,GIZ和FECO实地考察了位于杭州上虞的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制冷剂的生命周期并分析其相关的管理实践。 此次考察主要侧重于制冷剂回收,这是其生命周期中的关键环节。

更多信息 »

Contact Us

Email:
climatechangechina@giz.de
Address:
Sunflower Tower 1100 (11F)
37 Maizidian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100125 Beijing, PR China

LinkedIn: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