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mate Cooperation China
On behalf of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Initiative (IKI)

排放交易体系的链接:关于中国试点的思考

15.10.2012 – 低碳领导力网络是由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和中国碳论坛(CCF)共同举办的系列活动。该系列活动致力于促进中国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的权威专家和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来自政府、非政府组织、商业和媒体的72名代表与GIZ和CCF一起探讨了中国的试点排放交易体系的链接问题。

参与者认为碳市场的链接将在长期来看产生值得鼓励的效率,但同时对于现在欠缺的技术以及政治环境的相容性有着较高的要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第一期是所有成员国在同一套规定体系下进行的试验期,而中国则特意在国家排放交易体系建立之前在各试点区域尝试不同的市场设计。因此其短期内的优先考虑以及挑战并不是市场间的链接,而只是简单的运作各个市场。实际上,链接中国的各个试点排放交易体系会限制其对于不同规则的试验作用而且不同地区的市场缺点会相互产生影响。因此未链接的试点排放交易体系更利于一个有效的国家排放交易体系的产生。链接同时通常意味着较大的体系一般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一不对称性。因此如果将来中国的排放交易体系将和国际链接,北京则很可能成为国家碳市场的“规则制定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嘉宾:

欢迎辞:Stefan Bundscherer 先生,GIZ中国项目主任

Frank Jotzo 博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气候经济和政策中心主任

Hans-Joachim Ziesing博士,德国生态研究所高级政策顾问

段茂盛 教授,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王文强 先生,北京中创碳投有限公司高级项目经理

主持:Alan Lee,中国碳论坛董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活动讨论的摘要合成。根据惯例,对个人评论采用不归因原则。

• 链接碳市场需要时间。排放交易体系在链接以前必须能够完整地运行。国际经验表明建立良好的基础制度和数据需要大量的时间。否则排放交易体系无法有效运作,而链接也无从考虑。

• 中国排放交易试点间的设计差异为中国国家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用的经验。但短期内进行链接则可能削弱其多样性并进而降低了该试点手段的价值。

• 链接能够确保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因为纳入企业能够根据其边际成本最小化从其他体系购买排放配额。

• 每个体系各自对于链接的拥趸者必须对于其他体系的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MRV)有着足够的信任。建议中国在3到5年后开始链接工作,但在之前需要在各参与者之间明确各自的MRV系统。各排放体系的排放上限的严格性应该相互可接受并且总的排放上限不应有放宽。

• 至少在中国两个排放交易体系试点间进行链接能够为以后中国国家体系和世界上其他体系间的链接提供宝贵的经验。

• 相反地,一些人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排放交易体系试点间不可能实现链接。原因包括对于省际配额交易的地方保护。特别是在未来碳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异地购碳对于企业来说存在着消极的风险。因此,比起实现碳市场链接来说,国家排放交易体系的发展更具有优先性。

• 由于不履约的成本尚不明确,因此对于排放配额的需求并不明确。而且中国政府对于企业的惩罚是有限的。如果这些体系没有被完全地整合,对于在异地存在分支的大企业来说,则面临着一部分受到排放交易体系的控制,一部分则不受控制的管理难题。从澳大利亚的经验来看,大的排放者更希望看到整合的碳市场,由于其更易于履约。并且他们希望能够看到明确的前进信号。

• 欧洲的经验表明由一个机构管理的统一的体系或许更加有效。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早期各成员国之间的谈判和配额分配过程并不如预期中一样有效率。因此欧盟采取统一管理的全欧盟范围内的统一上限,一个更简单而非有差异的体系。

• 边学边做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并且应当鼓励大胆尝试。

关于更多低碳领导力网络及其活动,请见http://china-lcln.org/

更多与项目相关的活动

Contact Us

Email:
climatechangechina@giz.de
Address:
Sunflower Tower 1100 (11F)
37 Maizidian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100125 Beijing, PR China

LinkedIn: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