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mate Cooperation China
On behalf of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Initiative (IKI)

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组主办国家适应战略研讨会

9月28日,中德两国专家汇聚一堂,讨论关于适应气候变化的紧迫问题和最佳做法。

Photo Credit: Climate Analytics

中国国家适应战略研讨会于9月28日举行,来自德国智库气候分析研究所(Climate Analytics)和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NCSC)的专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双方的专家就适应战略交换了意见,并讨论了未来可能的合作领域。

德方首先介绍了欧盟适应气候变化的新战略以及德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据专家介绍,2021年欧盟适应战略以2013年欧盟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为基础,以更智能、更快速、更系统的适应能力以及国际合作为导向。

Photo Credit: GIZ China

德方重点对 “更智能的适应”这一总括术语作了进一步概述。在其战略中,欧盟侧重于缩小气候变化适应方面的知识差距,特别是关于适应成本、效益和分配效应,以增强适应措施的影响。关于收集与气候有关的风险和损失的综合数据是必不可少的,专家们随后介绍了“气候适应(Climate-ADAPT)”,这是一个由欧盟委员会和欧洲环境署创建的气候数据库。

专家们提到了不断扩大的适应差距,随后强调了对快速适应项目的总体需要。最后,鉴于气候韧性的相互联系,气候变化适应将在所有层面上系统地、于国际框架内实施

随后,专家们从欧盟转向国家框架,介绍了德国自2008年以来实施的适应战略的关键点。该战略的核心目标包括确定和界定可能对德国产生的长期气候影响、评估风险、增进利益相关方的认识、为决策提供依据、指出行动方案、协调和界定责任以及实施措施。

德方最后阐述了嵌入德国战略框架的监测、报告和核查(MRV)系统。

随后,中国专家阐述了中国国家气候适应战略,该战略于2013年被首次提出。该战略回顾了已经实施的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强调了适应方面的差距,并确定了2013-2020年的适应目标。在谈到该战略的主要目标时,中方提到有必要提高各部门的气候恢复力,如基础设施、农业、森林和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旅游业。专家解释说,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因地制宜地实施不同形式和规模的措施必不可少。最后,该战略包括支持性措施,如机构发展、风险评估、能力建设和资金筹措。

中方在发言的最后表示,鉴于气候风险的全球规模,迫切需要开展国际合作,并对未来2035年的战略进行了预测:与2013年的版本相比,该战略将更加强调社会韧性,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和城市化之间的互动,以及社会和经济之间在如基础设施、服务业和气候敏感型产业上的互动。新的战略目前正在由NCSC制定中。

在随后的讨论中,双方的专家们探讨了可能的合作领域。总的来说,与会者认为在所建议的领域有很大的合作潜力,并建议更详细地讨论具体如何实施合作。会议期间还讨论了,如何为实现适当的韧性规模制定报告制度以及中德两国在发展适应标准方面的成果。

活动结束时,与会者就下一步行动进行了简短的讨论。

更多与项目相关的活动

北京气候与环境社区联合反思《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成果

2024年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COP16)》以及在《气候变化大会第29次缔约方会议(COP29)》上,讨论的一个关键主题是将气候与环境两个领域联系起来的重要性,以便更有效地应对全球挑战。为了反思《气候变化大会》的成果,并促进北京气候与环境社区中的捐赠方与执行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作为德国国际气候倡议(IKI)在中国的接口项目,项目于2024年12月11日组织了一次网络交流活动。

更多信息 »

加快中国水泥脱碳进程

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项目在安徽省和四川省举办水泥行业温室气体减排研讨会,并组织对两家水泥厂的实地考察,旨在支持水泥行业的低碳发展。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和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协助组织了这两项活动。

更多信息 »

中德气候变化合作项目气候适应能力交流团在德国和荷兰开展考察

2024年9月8日至15日,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的 “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支持国家自主贡献实施” 项目在德国和荷兰举办了针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考察活动。此次考察让与会者深入了解了欧洲的气候适应战略。通过与来自监管机构、智库和机构的专家进行深入讨论,考察团探讨了国家和城市层面的主要适应政策和实践。

更多信息 »

Contact Us

Email:
climatechangechina@giz.de
Address:
Sunflower Tower 1100 (11F)
37 Maizidian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100125 Beijing, PR China

LinkedIn: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