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3 日发布的生态环境部年度报告涵盖七个主要议题:中国气候政策的总体设计和目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能力、公众行动和国际合作。报告还列举了迄今为止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显示2020年中国的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7.9%,超额完成了2020年的减排目标。截至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5.3%。关于中国与德国的气候合作,报告强调了在能效领域继续开展双边合作的重要性。
在国际气候合作方面,报告强调了在联合国框架下推进多边气候进程的重要性,并强调了中国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进程的贡献,特别是在中国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方面。 此外,报告肯定了加强双边气候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促进与德国、俄罗斯、日本、欧盟和国际能源署(IEA)在能源效率方面的双边合作方面。此外,重申深化南南合作的目标,例如与柬埔寨和老挝人民共和国的合作。
报告指出,2019年以来,中国政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增加碳汇、加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控制、推进低碳试点等措施,努力减缓气候变化。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生态环境部继续压缩产业过剩产能,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此外,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扩张得到了该部的支持。
报告强调,2019年以来,中国着力提升适应能力,积极参与和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在多个领域取得积极成果。例如,在农业领域,推进优质农田建设和节水、旱作耕作。累计建立旱作示范区220个。此外,生态环境部还致力于提高中国在水安全方面的韧性,保护和恢复森林、湿地和沿海生态系统。在城市地区,生态环境部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设计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此外,生态环境部通过开通14条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形成4条油气进口战略通道,保障能源安全。
生态环境部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绿色金融,制定和修订绿色产品认证和标准,加快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ETS)建设。
在能力建设方面,生态环境部加强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建设,委托气候变化课题研究,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支持气候投融资影响研究。此外,生态环境部还推广了与气候相关的教育资源,包括与气候相关的学位课程和在线课程。报告强调,整个社会都应参与气候行动项目。以2019年为例,共有1005所本科院校与446家企业合作建立了近15000个气候相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