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mate Cooperation China
On behalf of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Initiative (IKI)

2024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 “气候投融资加速城市低碳转型” 分论坛成功举办

2024513日下午,2024第三届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 “平行分论坛二:气候投融资加速城市低碳转型: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成功举办。分论坛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CIFA)共同主办。来自中国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学术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代表等百余家单位的约120多位嘉宾和参会人员线下现场参加本次论坛。论坛主要探讨两大议题:一是城市视角——气候投融资在城市低碳转型中的策略与实践;二是金融视角——金融产品创新在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和气候韧性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及市场发展趋势。

 

图片来源:CIFA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主任委员李高在致辞中指出,气候投融资专委会近年来一直坚持以推动气候投融资发展为目标,积极组织专家开展气候投融资领域的政策研究、标准制定,主动支持气候投融资的试点建设,不断推动气候投融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做出我们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在国际合作方面,气候投融资专委会与WRI联合发起“低碳城市加速器”倡议,在气候投融资市场培育、应对气候变化适应领域等方面开展合作,支持地方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与GIZ合作联合开展气候投融资能力建设活动,助力地方气候投融资试点落地发芽,提升了地方气候投融资的决策能力。他表示,要持续加强气候投融资的国际合作,搭建国际对话交流合作平台,分享各国在气候投融资领域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探索建立跨国气候投融资标准,促进气候资金的国际流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不断向前发展。同时,要加强气候投融资产品和服务创新,要加强气候投融资的信息披露。建立健全气候投融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市场透明度,提高投资者的信心,促进气候投融资市场健康发展。

 

WR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在致辞中强调,城市低碳转型是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高质量发展这两个目标的重要抓手。WRI的研究显示,投资低碳基础设施具有非常高的回报率,通过一系列的现有技术上可行的低碳措施,到2050年中国城市可以减少89%的碳排放,这些措施将产生50万亿人民币以上的净现回报,并创造1520万个就业机会,大部分是在建筑领域。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每年额外投资1.11万亿元,而地方财政资金无法满足全部的投资需求,亟需私营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介入和支持,这也是全球发展大趋势。WRI研究发现,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100家商业银行将近七成已公开宣布停止新增煤电等传统能源融资,并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等低碳领域的支持,以促进绿色转型。

 

GIZ东亚区首席代表吉乐(Thorsten Giehler)在致辞中表示,欧盟和德国当前都在积极推动和完善与气候立法及可持续金融信息披露相关的政策制度框架,为大力发展气候投融资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例如《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德国致力于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伙伴国大力推进双边、多边与国际气候融资合作。在2023年中德政府磋商中,双方一致同意建立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在202310月举行的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中,双方同意加大对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双边和全球合作的支持力度。这些合作倡议将有助于推动金融支持气候行动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调动所需的资金。GIZ在中德气候合作–气候伙伴关系的项目目标是助力中国实现 “30-60双碳目标” 以及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在向低碳经济和气候韧性转型的过程中,引导资金流向与《巴黎协定》目标保持一致。GIZ积极参与这一进程,通过推动建立中德、中欧之间可持续金融专家对话机制促进交流互鉴,分享国际最佳实践,并促进中德就可持续金融、转型金融的标准界定方面达成共识。同时,GIZ通过可持续金融的能力建设与技术赋能等形式与中国开展合作。

 

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卓越学者伯恩哈德·穆勒(Bernhard Mueller)在主旨发言中表示,WRI的”罗斯可持续城市奖”展示了全球150多个城市各具特色的低碳行动。城市低碳转型蕴含大量的经济机遇,以中国为例,通过土地利用和交通综合规划,打造更加紧凑、联通的城市,会产生数百万个工作岗位。同时,实现城市的零碳目标需要成本投入。他认为,面对低碳城市转型融资中的成本效益困境,决策者需了解其中的风险,确保在现有成本下,后续有可预期的经济效益,并能带来产业转型、政治效益和管理效率等多方面的增益。为此,可以采取一系列财政和非财政的措施,如提高城市知名度、吸引力,制定政策支持和技术建议,建立信息交流和合作平台,增强财政能力等。穆勒院士还分享了三个案例,包括欧洲绿色协议项目下气候中和及智慧城市计划、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建筑能效联邦补贴项目,以及伦敦气候融资机制。他指出:低碳城市转型方兴未艾,对城市而言,阻碍与效益并存。通过多种的融资渠道,以及财政或非财政的手段,掌握它们之间“正确”的相互作用对于成功转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哥伦比亚大学气候学院教授,大西洋理事会地缘经济中心宏观经济学家阿明·莫赫塞尼切拉格鲁(Amin Mohseni-Cheraghlou)指出,全球面临人口激增带来的挑战,目前有56%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预计2050年将增至75%-80%,新增城市人口达25亿,届时将有30亿人生活在贫民窟,占全球人口的30%以上。城市贡献全球80%GDP和温室气体排放,2050年将分别升至90%95%。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洲和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尤为突出。预计到2050年前将建设完成全球75%的基础设施,所需资金超过100万亿美元,预计每年将有超过4万亿美元的资金缺口。面对巨大的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投资缺口,需要引入非政府资金,包括私营部门、主权财富基金和公共养老金基金等。多边银行在推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PPP),引导私营部门投资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层面我们需要更多的协同,才能提高低碳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和有效性”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贸易与投资专委会荣誉主任委员,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唐丁丁表示,当前,气候投融资这方面,国内国际都取得非常良好的进展。总体而言,气候投融资的资金筹措和调动方面,公募资金和私营资本基本趋于相当的水平,未来私营资本调动的潜力非常巨大,公募资本还需继续努力。比较遗憾的是,目前在气候适应性这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占的比例非常小。他表示,中国81个绿色低碳城市试点当中有40个城市已在碳排放控制方面取得了良好甚至是显著的进展。在促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开发银行在20209月开始推动的环境导向型开发模式(EOD)已经先后进行三批全国示范试点,推出了166个国家示范项目,预计可以调动的社会资金达到上千亿。国际金融机构、国内金融机构、国内央国企都在积极参与绿色低碳的转型投资活动,这些投资活动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包括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工作。截止2023年底,国家开发银行也已经先后支持25EOD项目,达到225亿人民币的融资配套支持。这些EOD项目极大地调动了社会资本。同时,国际金融组织,例如亚行和亚投行,也积极支持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在其投资的所有中国城市项目中,几乎100%都涉及绿色低碳转型类的项目,包括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清洁水、提高能效等类型的项目。

 

议题一”高端对话“环节,WRI可持续转型中心研究员邱诗永对话多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气候投融资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市场机制研究部市场机制理论与政策研究室主任王际杰表示,中国碳市场相关工作正稳步推进,为促进重点排放行业等减排释放了清晰的价格信号。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常务副总裁蒋洁萍分享了四川在碳普惠与气候投融资方面的实践探索。她介绍到,成都市是在2020年开始推动地方碳普惠机制“碳惠天府”,该机制目前是双轮驱动模式,即公众低碳行为的积分奖励模式与项目减排量开发和消纳机制模式相结合。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助理肖斯锐分享了广东省在碳普惠机制、碳金融试点工作和碳市场建设等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他表示,广东省作为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大省具有复杂性,在推动绿色金融、碳交易、气候投融资等试点改革创新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不断探索。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总监姚俊业表示,建筑是香港主要碳排放来源之一,占整个城市电力消耗的90%。根据思匯政策研究所和WRI的联合研究,实现2060年大湾区建筑领域脱碳将产生1500-3000亿美元的投资缺口,这就需要在大湾区建立比较好的跨区域协调机制,为低碳转型的融资提供支持,并鼓励大湾区金融机构设定科学的净零碳排放目标,开发与转型活动相关的多种金融工具,来加快大湾区的经济转型进度。

 

此外,分论坛还重点讨论了绿色低碳和气候适应性转型所需的融资政策、金融产品创新和市场实践,以及从金融市场角度看气候与环境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本次专题讨论由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东亚地区气候部门团队负责人兼可持续金融项目主任祁岚主持。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王海宏女士表示,金融在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发挥着引导资金流向、支持实体经济转型的关键作用。她说,向净零转型是汇丰集团的四大战略支柱之一,接着介绍了汇丰的净零愿景,首份集团层面的净零转型计划,以及在为客户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尝试,包括为可持续基础设施提供融资;扩大对新经济公司尤其气候技术相关的投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脱碳项目;将自然资本确立为一类资产类别,并合资成立了自然资本管理公司以发掘新气候解决方案等。王女士强调,汇丰的转型是客户转型成功的集合,是建立在汇丰与各利益相关方合作的基础之上的。汇丰将不遗余力携手合作伙伴推动系统性变革,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中德气候伙伴关系项目主任韩彦途博士(Janto Hess)在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德可持续金融联合研究的一系列项目成果。该课题研究是在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的委托与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与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联合撰写。研究共产出三份报告,分别是《中国转型金融国别研究》、《德国转型金融国别研究》及《中德转型金融联合研究》。他介绍,该联合研究报告代表了中德双方研究团队精诚合作下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汇集了中德两国专家在转型金融领域的深入洞察与政策建议。研究报告将有助于推动中德双方在G20基本框架原则下就转型金融的界定达成共识,并推进以气候中和为目标的开放、包容与公正的转型。报告项下所提政策建议将助力转型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加速实现与《巴黎协定》目标相一致的低碳、可持续的经济转型。 韩彦途博士表示,在德国和欧盟,对转型金融的定义与《欧盟气候法》、《巴黎协定》目标、经合组织等定义保持一致,即转型金融是为各个行业、特别是高排放和难以减排的行业提供融资和资金,使其能够在纳入社会和环境保障措施的同时,在2045年之前逐步完成脱碳。德国大部分银行都是净零银行联盟 (NZBA) 的成员,部分银行也是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 (GFANZ) 的成员,已经开展转型金融方面的工作。在德国难以减排的实体企业中,有些已经发行可持续挂钩债券,例如海德堡材料于202212月第一次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面值为7.5亿欧元,而莱茵集团(RWE AG)在2022年发行了20亿欧元绿色债券

 

图片来源:CIFA

 

安盛气候大中华区业务总监和思淼分享了安盛气候在气象指数保险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和思淼表示,传统保险在极端气候下,或者灾害影响下,理赔可能会比较复杂且时间长;而气象指数保险是基于气象指标,以客观的气象指标作为量化工具,在灾害发生的时候,如果气象指标达到一定的阈值后触发,保险保单可以快速生效并且理赔到位。

 

图片来源:CIFA

更多与项目相关的活动

中德可持续金融与气候投融资系列研讨会于欧洲成功举办

为了弥合《巴黎协定》目标下现存的融资差距,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整合到投资决策中以促进金融领域的可持续性,有必要增强前沿金融专业人员在可持续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国际专家交流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此,2023年11月5日至12日,中德可持续金融与气候投融资系列研讨会分别在德国法兰克福、柏林与挪威奥斯陆举办。

更多信息 »

中德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二轨”对话第七次指导委员会会议在德国柏林召开

2023年10月23日至25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一行7人出席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中德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二轨” 对话第七次指导委员会会议。此次会议是 “二轨” 机制活动进入第二阶段以来的首次指导委员会会议,会议就两国气候治理相关核心领域展开对话与交流。会后,徐华清一行对煤炭转型地区进行现场调研并会见了德国联邦外交部国际气候行动副特使诺伯特·格里森。

更多信息 »

Contact Us

Email:
climatechangechina@giz.de
Address:
Sunflower Tower 1100 (11F)
37 Maizidian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100125 Beijing, PR China

LinkedIn: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