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到气候行动: 重构绿色未来交通模式
可持续交通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柱。在各国努力减少碳排放的过程中,货运行业仍然是最具挑战性的脱碳领域之一。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创新的解决方案、支持性的政策框架和强有力的国际合作。年轻的专业人士和未来的领导者都在这一努力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带来新的视角,并促进关于可持续交通的国际对话。在此背景下,2025 年 4 月 3 日,德国专家在北京交通大学对话百余名中国学生,就可持续货运和气候保护议题展开讨论。
可持续交通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柱。在各国努力减少碳排放的过程中,货运行业仍然是最具挑战性的脱碳领域之一。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创新的解决方案、支持性的政策框架和强有力的国际合作。年轻的专业人士和未来的领导者都在这一努力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带来新的视角,并促进关于可持续交通的国际对话。在此背景下,2025 年 4 月 3 日,德国专家在北京交通大学对话百余名中国学生,就可持续货运和气候保护议题展开讨论。
本影响力简报介绍了中德气候变化合作项目在通过 “下一代气候对话 ”和 “中德研学营 ”促进学术专家和学生交流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2024 年 10 月 13 日至 20 日,中德气候变化合作项目(Climate Partnership)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协会(CIFA)合作,组织了可持续发展与气候融资欧洲考察活动。此次考察促进了中国、德国和欧盟之间就可持续金融框架和政策、统一国际标准以及调动符合《巴黎协定》绿色和低碳转型目标的资金流等问题进行对话。
2024年11月19日下午,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COP29)中国馆边会上,中德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二轨对话成果进行了介绍。该边会由国家气候变化战略与国际合作中心(NCSC)主办,德国联邦环境署(UB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峰与碳中和委员会、河北经贸大学和阿塞拜疆国立大学协办。
2024 年 3 月 14 日,40 多名中德专家、从业人员和政策制定者讨论了如何使资金流动符合温室气体低排放和气候适应性发展道路的技术方法。与会的高层人士包括金融监管机构、商业银行和开发银行、评级机构、学术界、全球倡议和智库。
2023年12月2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下称“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和德国环境署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德国角举办题为“中德‘二轨’对话视角:从全球盘点看中德对可再生能源加速扩张的贡献”边会活动。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詹妮弗·摩根发表了讲话。该活动由德国联邦环境署(UBA)和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共同举办,并得到了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的支持。
为了弥合《巴黎协定》目标下现存的融资差距,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整合到投资决策中以促进金融领域的可持续性,有必要增强前沿金融专业人员在可持续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国际专家交流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此,2023年11月5日至12日,中德可持续金融与气候投融资系列研讨会分别在德国法兰克福、柏林与挪威奥斯陆举办。
2023年10月23日至25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一行7人出席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中德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二轨” 对话第七次指导委员会会议。此次会议是 “二轨” 机制活动进入第二阶段以来的首次指导委员会会议,会议就两国气候治理相关核心领域展开对话与交流。会后,徐华清一行对煤炭转型地区进行现场调研并会见了德国联邦外交部国际气候行动副特使诺伯特·格里森。
中德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二轨对话(T2D)第一阶段圆满结束,为项目第二阶段继续开展打下基础。2023年4月26日至27日,第六次指导委员会会议于北京举行。
2023年2月24日,由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人民银行成都分行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四川天府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联合承办的 “四川省气候投融资能力提升会” 成功举行,本次会议得到了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气候伙伴关系项目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