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mate Cooperation China
On behalf of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Initiative (IKI)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政策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日益显现。外界担忧中国能否在巨大的经济复苏压力下继续坚持“绿色发展”。2020年6月11日,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纲领性政策,既是国家长期战略的延续,也向世界发出强烈信号,让国际社会相信中国仍然坚定地致力于实现环境保护各项议程。

作为中国今后一段时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全面指导方针,《规划》明确了到2035年应实现的生态系统质量改善目标并设定了时限,同时在全国范围部署九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力求实现既定目标。《规划》将这段时间定性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窗口期,同时为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美丽中国”的长期战略目标开辟道路。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生态系统(森林、草原、沙漠、河湖、湿地、海洋等)现状实现根本好转,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生态稳定性明显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规划》还强调要基本建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基本绘就。到2035年的规划目标包括如下内容:

  • 森林覆盖率达到26%,森林蓄量达到 210 亿立方米,保有天然林面积2亿公顷左右;
  • 治理7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40万公顷;
  • 草原综合植被盖率达到60%;
  • 湿地保护率提高至60%;
  •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 18%以上;
  • 自然海岸线保有率不低于 35%,海洋生态恶化的状况得到全面扭转;
  • 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

《规划》明确了七大重点生态区,这些区域各有特色,对中国的生态、经济和安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重点生态区内的生态环境一直面临巨大压力。重点生态区的划分依据一系列生态系统保护国家战略和举措,如国土空间规划框架、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以及其他重点工作,特别参考了生态保护红线和全新保护区体系的规划。《规划》坚持科学治理,推进综合施策,稳步开展各项工作,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以及野生动植物生境的连通性,充分体现在在区域特征描述中。

从地理范围看,七大重点生态区涵盖了所有主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代表了中国最具价值的生态资产。划定重点生态区,有利于促进中国核心跨区域经济中心实现更加协调及可持续的发展,包括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黄河流域等。

《规划》提出,未来15年将重点推进以下九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覆盖全部七大重点生态区(黑体):

  1.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
  2. 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
  3.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
  4. 东北森林带
  5. 北方防沙带
  6. 南方丘陵山地带
  7. 海岸带
  8. 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
  9. 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

《规划》出台后,主管部门将在2020年底前制定九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具体实施路线图。从2021年至2025年,国家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国家重点保护区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将获得巨额资金投入,解决一批重点区域的核心生态问题。从2026年到2035年,九大重点工程全面实施,为建设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生态基础。

报道,九大工程总的投资预计可能超过3万亿元,将不会低于上一期规划(2013-2020年)的规模。上一期规划还配套了高级别政策文件指导,主要关注与核心自然资源相关的重大问题。

《规划》一经发布便受到政策观察员和专家的密切关注,九大重点工程的具体实施规划也被寄予厚望。

 

更多内容详见中文报道

 

更多与项目相关的新闻

联系我们

邮箱:
climatechangechina@giz.de
地址:
盛福大厦1100室
朝阳区麦子店街37号
中国北京100125

领英: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