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mate Cooperation China
On behalf of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Initiative (IKI)

迈向国家排放交易体系:碳税在中国的角色?

31.05.2012 – 低碳领导力网络是由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和中国碳论坛共同举办的系列活动。该系列活动致力于促进中国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的权威专家和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74名来自政府、非政府组织、商业以及媒体的代表共同探讨了碳税在中国可能的角色。

许多国家最近开始对其大多或者部分经济活动征收碳税以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上作出努力。而其他国家正处于评估或发展该类市场工具的过程中。

在中国,碳税作为实现低碳经济的一种市场化工具成为一个被广泛探讨的热点。碳税已被作为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支持气候变化目标的一种关键手段被提出,其他手段还包括利用市场机制推进节能措施以及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财政部提出要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开始实行碳税,可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税种或者是作为现在环境保护部管理下的环境费等进行费改税后的环境保护税的一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嘉宾:

欢迎辞:Stefan Bundscherer 先生, GIZ中国项目主任

姜克隽 博士,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主任

Caspar Chiquet 先生, 南极碳资产管理(北京)有限公司CEO

李欣 副研究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结尾辞: 胡涛 博士,中国碳论坛高级顾问

主持:Dimitri de Boer 先生, 中国碳论坛副主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活动讨论的摘要合成。根据惯例,对个人评论采用不归因原则。

碳税作为一种价格信号形式有助于将商业和家庭的经济活动从高能耗引导向低能耗的替代选择。由于碳税可以在现有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下引入,因此相比排放交易机制,其交易成本更小,例如碳税不必要求有一个针对拍卖、交易和履约的配额登记系统。同时由于碳税不用像排放交易体系一样需要设定排放上限,因此碳税从政治上来说也更易于操作。一个较低的起始价格允许工业企业有一定的时间进行适应,而较高的价格则能够引导企业更好地进行长期投资。

中国的七个排放交易体系试点的有效实施在短期内面临着诸多挑战。碳税可以作为排放交易的过度政策提前实施,或在将来作为排放交易的补充政策进行实施。

碳税可能在接下来的5年内作为环境税的一个税目进行征收。中国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打算引入环境税,但是否能够成功实施还有待观察。但即使并未被作为环境税的一部分进行征收,碳税也可以在之后单独实施。

为了能够有效地实施碳税,中国政府必须增加政策的协调性、注重细节设计问题以及改善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

对于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征收碳税的问题仍在讨论中,但对于能源采掘等源头行业征收碳税也被一些人视为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其简化了谁承担税收成本的问题。此类方法学也可以同时被应用于其他污染物(如N2O和SO2)。

一个灵活的碳排放交易和管理系统——瑞士的案例。作为欧盟的非成员国,瑞士的气候政策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相互独立。碳税是其所采用的第一个用来管理环境影响的经济工具。之后瑞士政府创建了一个允许选择性加入的排放交易体系(主要针对大排放者)。在此体系下,参与者就个体的排放上限与政府进行协商并获得排放交易配额。第三个政策工具则是由汽油进口者发起的。为了避免强制性的税收或排放上限,他们积极地与政府共同制定了一套自愿税收政策。该政策向每公升汽油征收1欧分并投资于国内或国际温室气体减缓项目中。由于汽油进口者只需支付远低于碳税的成本,因此该方法从减排和汽油进口者的履约成本两方面来看都非常成功。但中国应当注意,瑞士案例的有效性仍不清楚,因为瑞士很有可能不能实现其所制定的2012年的目标并将购买于京都议定书下的排放配额。

如何使用碳税收入。碳价对于家庭的影响存在着累进的风险,即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影响成比例地高于对于高收入家庭的影响。但政策也可以被设计成为累进的方式,即对于高收入家庭征收高于低收入家庭的碳税。另外可以通过对于工业企业和家庭的其他税收进行减免,一方面减少了碳排放,另一方面不会对公众造成负面影响。只是改变计税基础从而发展低碳排放的经济。

关于EU ETS以及其关于航空业的政策。一些嘉宾认为中国应该尽早支持欧盟的排放交易体系政策。现在中国只需支付很少的成本,因为85%的排放配额都会被免费发放。一家中国的主要航空公司已经在节能方面做出了进步并展现了积极的经济影响。无论是参与欧盟还是在国内将航空业纳入排放交易体系都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在航空燃料能效、航空生物能源以及新飞机的能效提高等领域的革新。

普遍认为中国将实施碳税政策。这将是工业企业需要做好准备的一个长期挑战。碳税将在何时被以何种方式实施尚不清楚,但低碳技术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政策制定者优先考虑的问题。而且政府正广泛开展针对市场机制的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加快中国碳价政策的发展。

关于更多低碳领导力网络和其活动,请见 http://china-lcln.org/

更多与项目相关的活动

Contact Us

Email:
climatechangechina@giz.de
Address:
Sunflower Tower 1100 (11F)
37 Maizidian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100125 Beijing, PR China

LinkedIn: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