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年8月29日,“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和韧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行动项目(中国部分)”技术交流会在京召开。此次技术交流会邀请了来自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国土空间规划局的领导、德国国际合作机构、项目实施伙伴机构、各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代表以及中国城市规划领域的资深专家出席。
会议背景:
在德国部委资助的国际气候倡议(IKI)项目“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和韧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行动项目”的合作框架下,以及为落实中国自然资源部要求加快推进该合作项目的背景下,2024年3月,“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和韧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行动项目(中国部分——自然资源领域)”项目工作专班成立。工作专班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技术总牵头,成员包括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嘉兴市、厦门市、西安市、上海市、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河北雄安新区等规划部门及单位等。成立专班旨在通过技术研究和试点示范等工作,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水平。此外,有来自国土空间规划、低碳、韧性、能源、交通、建筑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领域的18位资深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为专班的工作提供全过程指导。
此次会议是自工作专班和专家指导组成立后的第一次线下交流会。会上,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先介绍了专班工作整体进展。之后,负责试点城市地区工作的执行单位分别介绍了各自工作的进展或阶段性成果。针对各单位的介绍,专家组五位代表给予了反馈意见。最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熊健女士和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主体功能区处处长谢秀珍女士做了总结性讲话。
专班工作思路:
结合IKI“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和韧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行动项目”合作框架,针对气候减缓和适应,专班组技术研究和试点示范聚焦低碳和韧性两个重要维度。然而,这两个维度的目标和技术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专班工作开展时采用“先分后合”的策略,即先分开进行两个维度,但又紧密衔接两个维度,最终目标是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形成统一的指向。
按照这一思路,搭建横纵向贯通的技术框架,核心是技术研究,包括支撑性技术。低碳和韧性规划应对机理、技术方法、具体技术思路,以及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关系,共同支撑总规、详规编制技术和体检评估研究。
试点示范区域:
试点示范项目涉及嘉兴、厦门、西安、上海、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雄安新区6个试点城市和地区。
- 上海(聚焦低碳):杨浦区滨江路(街区改造)、长宁区新华路街道(脆弱人群以及老旧社区更新改造)、青浦工业园区(存量改造)
- 西安(韧性):选取产业、居住、更新、生态4种类型11个单元
- 嘉兴 (聚焦低碳和韧性):高铁新城片区、嘉兴电控厂有机更新片区(生活社区改造)、嘉善竹小汇低碳实践区(乡村零碳模式设计);
- 雄安(聚焦韧性):雄安新区(强调全灾害全周期管理)
- 厦门(聚焦韧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关注厦门客运交通
-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聚焦低碳):包括青浦的一部分,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一部分 (是第一个真正实施的近零碳专项规划)。
下一步:
结合专家意见,各执行单位将加快推进技术层面的工作,及时总结和提炼实用性的项目成果。GIZ将提供知识分享、交流平台,将这些成果、试点案例分享给国际伙伴。